文丨大师兄
2019年,60岁才开始创业的商界传奇吴志刚,在执掌桃李面包24年后正式退休,两个儿子吴学亮和吴学群各挑大梁,分别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。
吴志刚可能很难想到,公司交给两个儿子5年后,桃李面包的下滑速度会如此之快。
【困境加剧】
根据桃李面包近期发布的年报,“面包茅”给投资者交出的,是上市10年来最差的一份成绩单。
2024年,桃李实现归母净利润5.22亿元,同比下降9.05%,自2021年以来连续第4年下降,净利润规模相比2020年高峰期已下降约30%。
净利润持续下降的背后,是行业话语权的持续跌落,2019年-2024年,桃李面包毛利率已从39%降至23.48%,产业链议价能力几乎腰斩。
更大的困局来自营收的下降,经历了多年增收不增利的折腾后,桃李面包似乎也卖不太动了。
2024年,桃李营收60.87亿,同比下降9.93%,遭遇了2011年以来的首次营收下降。其中核心产品面包及糕点业务营收为59.06亿元,同比减少约9.58%;第二大业务月饼的营收为1.26亿元,同比减少约14.95%;代表多元化方向的其他产品营收仅5388.3万元,同比减少约30.26%。
桃李营收出现下行拐点,其实早有端倪。
早在2023年,东北地区销售收入已出现同比2.25%的下滑,到了2024年,东北地区营收再次下滑14.77%。作为公司发家之地和主要的营收来源地,东北的失守,预示着桃李的业务根基已有所动摇。
除了发家之地东北地区之外,桃李近年来发力的南下战略也遇到很大挫折。
2024年,桃李在华东地区的营收19.22亿元,同比下降8.22%;华南地区营收3.39亿元,同比大降25.79%,上海、浙江、泉州、海南等南方地区,甚至已出现了超过千万的亏损。
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品牌影响力下降,让桃李当下的困局显得更为刺眼。
2023年,桃李面包曾因“刀片门事件”登上热搜;2024年,有媒体爆出桃李面包中吃出类似牙齿的异物,再次引发舆论危机。在黑猫投诉平台上,桃李面包的投诉超过500条,大都跟食品安全和卫生有关。
持续低迷的经营表现,对应的自然是资本市场的不断抛售。自2021年起,桃李面包股价已经连续5年下跌,市值与吴志刚退休时相比早已腰斩,距离历史高峰期市值缩水更是超过300亿。
【传奇落幕】
在人们的印象中,生性粗犷的东北人,似乎并不擅长美食。一个可资佐证的数据是,沪深两市共计65家食品加工企业,大多出自南方城市,在桃李面包之前,东北甚至没有一家食品加工行业上市公司。
2015年,桃李面包作为A股“面包第一股”在沪市主板上市,成为东北第一家食品加工上市公司。彼时,距离桃李面包成立已经20年,创始人吴志刚已80岁,是A股年龄最大的上市公司董事长。在古稀之年将桃李从东北黑土地带到全国家喻户晓的消费品牌,让吴志刚的创业充满传奇色彩。
桃李面包成功的秘诀,和很多知名消费公司一样,仍然是时代红利的馈赠,以及差异化和创新型发展。
桃李创业之初,中国面包市场仍以长保面包为主,吴志刚决定另辟蹊径,布局口感更好的短保面包市场,并且采取中央工厂+批发为主的模式快速复制扩张。
吴志刚选中了好赛道,找到了好的商业模式,也赶上了好时代。
桃李成立之后的20多年,正是中国消费市场以及商超渠道快速发展的时期,通过就近大量建厂、重点布局商超、便利店等线下渠道的打法,抢得先机的桃李面包快速崛起,持续多年保持双位数高速增长势头,股价一度大涨7倍。
2020年,85岁的吴志刚身价超过300亿,成为沈阳首富。
可是,世界上没有永恒的财富神话,被时代红利推上前台的桃李面包,也在时代变迁中被后浪不断拍打。
近年来,烘焙行业竞争日益激烈。达利食品、盼盼食品、曼可顿、嘉顿等品牌纷纷推出短保产品,好利来、味多美等现烤面包品牌也分流了桃李面包的大量潜在用户。据窄门餐眼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11月,全国共有超过34万家面包烘焙店,过去一年新开9.1万家店。
桃李面包多年建立的渠道壁垒也逐步瓦解。迅速崛起的电商等新兴渠道冲击下,桃李重仓的线下模式,如今已成为增长瓶颈。
【无奈躺平】
跟随父亲创业多年的吴学亮、吴学群兄弟俩接班以来,也有积极进取之意,比如加快南下布局、进一步拓展线上业务,加快其他品类开发,拓展面包之外的第二增长曲线等。
但是,在低迷的消费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,效果并不是很理想:从产品来看,公司面包及糕点业务之外的营收占比不到5%;从地域来看,西南和华南地区收入占比仅11.85%和5.57%;从渠道来看,桃李线上收入一直没有对外公布,预计贡献的营收占比也极低。
与产品和渠道的老化相比,南方市场可能是桃李面包最大的难题。
南北方饮食习惯本来就存在巨大差异,商业化更发达的南方市场,竞争强度也远胜于北方市场。中国烘焙企业数量最多的前三大省份是广东、山东和江苏,三省烘焙企业数量均已过万,从东北入关、在北方市场大获成功的桃李面包,要赢得南方消费者的青睐,太不容易。
卷不动的桃李面包,似乎有了躺平的迹象。
桃李是典型的家族企业,上市之初,吴志刚家族合计持股超过70%,据财联社统计,自2018年12月股份解禁以来,吴志刚家族不断减持,6年时间持股比例下降了约20%,累计套现超过40亿。
业绩不佳的背景下大比例分红,似乎也是吴氏家族见好就收、落袋为安的象征。
2015年上市以来,桃李面包累计分红超过41.5亿,同期归母净利润57.7亿,分红率高达71.9%,堪称A股分红率最高的公司之一,即使在业绩双降的2024年,公司继中报分红1.92亿之后,年报继续分红2.08亿,全年分红总额占净利润比例接近80%。
持股比例极高的吴志刚家族,近10年来获得的分红超过25亿。
钱被分走了,为企业发展进行的投入自然就会减少:2024年,桃李的在建工程3.32亿,连续第三年下降,同比降幅56%;研发费用2296万,同比降幅31.8%,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例不到0.4%,而A股65家食品加工企业的研发费用率的中位数,超过1%。
二代接班一直是民企重大难题,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中完成交接班的案例众多,但大多难以超越上一辈辉煌。
把责任完全归结于创二代能力不济,缺乏奋斗精神,其实并不客观,因为时代机缘对于创业成败,同样重要。
免责声明
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,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、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)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;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,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