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“十四五”收官的节点回望,中国经济图谱中,一批新兴千亿级产业如繁星点亮夜空。这些以创新为底色、以政策为牵引、以市场为导向、以区域禀赋为依托的产业新势力,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。今起,本报推出“千亿产业新势能”系列报道,探访优秀的产业集群,挖掘千亿产业横向融合、纵向延伸的成长故事,以产业为镜,照见中国经济的活力、动力与潜力。
阳春三四月,花都洛阳迎来了一年中游客到访最为密集的时节。城内牡丹竞相开放之际,城外麦田也进入了拔节孕穗的关键期。
“春季天气多变,小麦科学施肥、灌溉、防虫、除草等措施到位,才能确保健康生长,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基础。如今施肥灌溉有自走式喷灌机,防虫有植保无人机,春季日常田间管理,比早前要省心多了。”一洛阳本地农户说。
作为产粮大省,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。农业产量的提升,离不开现代化农机农具的使用:河南省拥有拖拉机、配套农机具数量居全国第一,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88.1%。依托市场需求,河南省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发展迅速,成为重要的千亿产业之一。2024年河南统计年鉴显示,2023年全省专用设备制造业的营收为1408亿元(规上企业口径)。
河南省专用设备制造业的特色,以洛阳为中心的农机装备产业最具代表性。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《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》中,洛阳现代农机装备集群成功上榜,使农业大省河南实现了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“零的突破”。
近70载沉淀 洛阳农机聚企成链
洛阳农机装备产业始于1955年在洛建设的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,经过近70年发展,已形成以洛阳为中心,郑州、开封、新乡、驻马店等地市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,并建立了国内唯一一家国家农机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。
“以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(下称‘中国一拖’)为龙头,目前洛阳已搭建出涵盖整机、基础材料、关键零部件的完整产业链条。” 洛阳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在整机生产方面,洛阳可生产包括智能拖拉机在内的近百种现代农机装备,除拥有中国一拖外,还打造了河南中联重科、洛阳辰汉、花溪科技等一批骨干企业,形成了动力机械、畜牧装备、收获机械等细分领域优势明显的产品体系,收获机械总产量位居全国前列,具备年产20万台拖拉机、5万台收获机械的生产能力。
在零部件生产方面,中国一拖作为产业龙头,先后带动本地企业实现齿轮、座椅、智能终端等零部件的生产配套,本地配套率明显提升。目前洛阳拥有采埃孚(洛阳)车桥、一拖液压传动、宏达变速等骨干企业。在农机悬挂、驱动桥、传动轴、拨叉等零部件领域,“洛阳造”也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。
当前,以洛阳为中心的农机产业集群目前已覆盖了行业上下游企业300余家,综合产值达600亿元,占到全国的30%,是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农机装备产业集群。而在产业链体系搭建的同时,洛阳还形成了以河南科技大学、洛阳拖拉机研究所等高校院所为支撑的产学研协同发展格局。
以洛阳为核心,河南省农机装备产业也获得高质量发展。按照此前发布的河南省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方案(2022—2025年),力争到2025年,建成以洛阳为核心,郑州、开封、许昌、新乡、南阳、驻马店等地为支撑的现代农机装备产业集群,成为全国重要的农机装备制造基地。
“铁牛”变“智牛” 科技助农质效双升
2023年5月,河南省出现大范围持续阴雨,导致一些地区麦田积水,小麦倒伏、发霉,遭遇到近十年来最严重的“烂场雨”天气。为最大程度减少粮食损失,彼时河南开启了一场“抢收战役”。
“那时候最重要的信息是哪里有收割机,怎样能联系到机手。基于我们打造的农机信息服务平台,河南滑县就第一时间对接到了所需农机,及时应对了恶劣天气影响带来的负面冲击。”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总经理王洪斌告诉记者,2021年,该中心就开发了滑县农机信息服务平台,接入农机数量将近4000台,作业类型包括耕种类和收获类。依据农机上的定位终端,可开展精准调度工作,不仅能极大提高农机工作效率,更能在极端气候出现时高质量协调生产力。
在位于洛阳的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,记者看到,河南农机云平台不停更新着覆盖全国的近20类大型农机设备运行情况。机械运转的实时场景、已工作时长、机手信息等均清晰明了展现在大屏上。
“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安装在农机上且已接入平台的智能终端,可查看归属地农机的作业时长、作业轨迹以及作业地点等关键数据,从而实现农机的远程监测。”王洪斌认为,农机云平台的智能调度功能可类比汽车领域的“滴滴”,农户在平台简单操作,即可发布作业需求,迅速匹配适宜的农机与机手,让 “找机难”“等人烦”成为历史,确保土地得到及时耕种。
当然,农机云平台的功能远不仅限于资源配套,2022年至2023年,由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下发的“河南省2023年智能农机作业补贴试点项目”在河南农机云平台执行。2024年初,河南农机云平台已实现全省18个地市全面推广使用。
除国家级创新中心、大型企业巨头外,洛阳农机的智能化发展,还体现在一家家企业立足自身的科技创新中。
“甘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,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甘蔗的收割动力机械主产在河南。”在洛阳新安经济技术开发区,洛阳辰汉农业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“洛阳辰汉”)多年来的研发推广,成功扭转了国产甘蔗收获机长期无“机”可施的困惑。
洛阳辰汉总经理周云峰告诉记者,不同于北方小麦、玉米之类的大田作物,经济作物的种植地块大多是小而碎,尤其是甘蔗,基本只在“两广”(广东和广西)地区种植。针对市场应用较小的农机,大企业不愿投入精力研发,小企业实力又有限,此前很长一段时间,国内在甘蔗收割机领域存在空白。
2008年洛阳辰汉即开始投身甘蔗全程机械化装备的研发与制造,直到2016年,首款4GQ-130型切段式甘蔗联合收获机通过广西农机鉴定总站认定,进入国家农机补贴目录,当年即在“两广”地区实现了小批量销售,从而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。
“甘蔗人工收割量最多每天1吨,而洛阳辰汉的小型收割机一天就能收割80吨到100吨,大型收割机更可达到一天两三百吨的收割量,真正实现了‘以一抵百’。”周云峰说。
培育“腰部”企业 政策发力补弱固强
为支持洛阳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发展,该市先后出台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方案、培育壮大先进农机装备产业链行动方案等一揽子政策,从支持研发创新、开展技术攻关、推动产品开发、强化推广应用、促进场景拓展等方面,全力支持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。
按照规划,洛阳将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为契机,推进“建设农机装备原创技术策源地、打造国内农机产业协同发展示范者、争当全球农机装备领跑者”三大行动。目标到2027年,集群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,带动超700家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,成为国内一流、国际领先的农机装备产业集群。
“虽然历经多年打造,洛阳农机装备产业已形成了深厚积淀,也在产业链构建、创新研发机构打造方面形成了可观成果,但要谋求更加全面的高质量发展,仍有许多工作需要推进。” 采访中洛阳农机行业企业、研究人员多提及,目前本地依然存在中小企业实力不足、产业链“腰部”企业缺失等问题。
多年来,农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、高层次人才匮乏,也一直是制约洛阳农机产业谋求更高发展的瓶颈。王洪斌说,据预测,到2025年,我国农机装备产业人才缺口高达44万人。
近年来,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也在积极推进产学研融合发展,与中国农业大学、河南科技大学、河南农业大学、江苏大学等涉农高校联合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等产教融合工作,培养知农爱农型高素质人才。
对于如何进一步推动洛阳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发展,王洪斌建言,希望相关职能部门能够支持设立集群成果转化交易平台,形成技术交易市场,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。
针对河南省农机鉴定能力不足的问题,王洪斌建议发挥中国一拖、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单位检验检测服务平台优势,支持承担鉴定业务,加快推进集群鉴定能力的提升。此外,借助中州时代在洛项目,提前布局新能源等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链。
河南科技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学术院长姬江涛也建议,建设农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院,重点突破智能控制系统等“卡脖子”技术。 同时,设立产业引导基金,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整合中小企业,力争三年内培育三到五家腰部企业。实施差异化战略,重点发展丘陵山地、经济作物等细分领域专用机械。
责编:梁秋燕
校对 :??赵燕